在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后,靖安新区思源社区党总支书记马熙备受鼓舞: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感到十分自豪。
(二)完善实施规划的工作制度机制1.健全目标管理责任制。(五)有效利用监测评估成果。
3.加大儿童健康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加大针对未成年人保护的行政执法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监护侵害、家庭暴力、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食品药品安全隐患等问题。5.进一步保障未成年人民事权益。强化村(居)民委员会对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和委托照护者的监督责任,村(居)儿童主任切实做好未成年人监护风险或受到监护侵害情况的发现、核实、报告工作。学校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和处置机制,设立学生欺凌投诉、求助转介通道,做好早期预警、及时上报、妥善处置、心理辅导、教育引导等工作。
12.有效提升适龄儿童性健康服务水平,提高性教育的普及程度。加强市场监管,持续开展儿童用品质量安全守护行动,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消费者依法投诉举报产品安全问题,加强对产品造成儿童伤害的信息监测、分析、监督检查和缺陷产品召回工作。5年来,昭通的竹林面积扩增至538.6万亩。
彝良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部门负责人看着眼前的竹海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小草坝万亩竹产业基地提质布景,打造集竹海观光、竹笋采收、竹林康养为一体的竹产业综合示范园,探索以竹生态、竹编、竹雕、竹宴、竹文化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与树木一样有着固碳能力,有关研究表明,1亩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各产竹县(市)进一步落实低效竹林改造地块,科学编制低效竹林改造实施方案,指导竹农采取抚育间伐、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措施,扎实推进低效竹林改造。
一次种植,年年择伐,永续利用。竹产业作为昭通的特色产业和一县一业的主打产业,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
在这个村里,家家户户的土地上都是绿竹,绿竹挨着绿竹,连成一片竹海,绿波荡漾。在大关县木杆镇生长着一种独特的国家三级保护竹类——筇竹。合作社业务高峰期,可吸纳附近300余名村民就业。一根竹子,3年至5年即可成材。
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牛街镇,靠竹吃竹已有多年历史眼下,正是方竹笋上市的季节,村民不是在林中采笋,就是在卖笋的路上……竹林间一派丰收的景象。种竹:守住绿水青山彝良县牛街镇三合村村民肖付均,在2018年就将自家所有土地都种上了竹子。
‘一不准是指不准砍除林中空地的散生竹和林园竹。她编织的吊篮、竹椅、背篓、簸箕、斗笠、提篮、挑箩等数10个竹编品种深受省内外消费者欢迎。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刚刚脱贫的村民李昌兰十分满足地说。2021年,昭通年产鲜笋23.59万吨、竹材18.85万吨,综合产值66.3亿元,覆盖区及主产区户均增收2000元、12000元以上,已成为全国特色小径级笋用竹规模化种植大市。
近年来,她采用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100余人学习竹编技艺,发展竹编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每年销售额达50多万元,带动梭山竹编产业名扬四方。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与树木一样有着固碳能力,有关研究表明,1亩毛竹的年固碳量为5.09吨,是杉木的1.46倍。9月30日上午11时左右,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已在自家竹林里采笋20公斤左右。2021年,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育竹苗约40万株,收益约80万元。以竹护绿、以竹造物、以竹为食、以竹兴旅……昭通人爱竹,是对绿水青山的坚守,是对金山银山的成全。为了让更多百姓从竹产业中受益,昭通市以竹兴旅。
镇内的三合村90%的人家都将生计寄托在竹子上,村民将竹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数百万亩竹海、纤纤翠竹,挑起昭通市守住生态底线的大梁。
今天天气好,得抓紧时间,走完这一片。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强、砍老留嫩,这就是‘四砍四留。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小草坝万亩竹产业基地提质布景,打造集竹海观光、竹笋采收、竹林康养为一体的竹产业综合示范园,探索以竹生态、竹编、竹雕、竹宴、竹文化等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实现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让‘绿水青山释放更大的发展红利。一次种植,年年择伐,永续利用。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之际,昭通日报社全媒体平台推出多彩乌蒙庆丰收农民丰收节主题策划报道,以庆丰收、晒丰收、话丰收、享丰收为脉络,充分展示昭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乡村振兴取得的喜人变化。和肖付均、吴国琴夫妻俩不同,村民刘渠开办了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方竹林6000余亩。在竹产业链模式的引领下,8县(市)88个乡(镇)竹主产区大力发展竹产业的良好势头逐渐显现。各产竹县(市)进一步落实低效竹林改造地块,科学编制低效竹林改造实施方案,指导竹农采取抚育间伐、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措施,扎实推进低效竹林改造。
这般美景,是昭通市委、市政府精心策划出来的。卖竹:收获金山银山一夜金风起,千山竹笋香。
这里很美,空气很清新,秋日的阳光照在身上很舒服……在彝良县小草坝万亩竹产业基地,来自中国水电十四局宜昭高速公路项目部的王先生带着一家10余人在观光台俯览万亩竹海,他兴高采烈地说。9月中旬以来,该合作社通过采笋、竹林管护等吸纳附近村民就业。
一根竹子,3年至5年即可成材。2018年以来,昭通市委、市政府以短能脱贫、长能致富、远能赏绿的战略眼光,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模式将竹子这一传统种植产业纳入昭通市六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之一高位推进,竹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国庆黄金周,正是昭通避暑旅游旺季,凉风习习的竹林吸引着周边游客前去纳凉。最先在盐津县、彝良县先行先试,其次在镇雄县杉树、碗厂等乡(镇)推广,到2017年底,全市有竹林257.8万亩。编者按: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昭通日报记者:吕翼 唐龙泉飞 雷明娟 莫娟 谭光吉 聂孝美。
全市500多万亩竹林,如此巨大的一笔绿色资产,做大竹经济蛋糕,昭通市委、市政府一直不遗余力。当第一缕秋风轻轻地拂过乌蒙大地,田野里、果园中奏响了收获的旋律。
除了采竹笋,育竹苗也是三合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5年来,昭通的竹林面积扩增至538.6万亩。
竹林被誉为第二森林,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是低碳、循环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重要原料,在发展循环产业、促进绿色增长、壮大绿色经济中地位突出,作用显著。有关数据显示,昭通市的森林覆盖率由2017年的36.74%提高到2021年的47.2%。